他是“夾克局長”,一件50元的米色夾克是他最好的行頭;他是“焦裕祿式”局長,為帶領村民致富他曾用腳丈量山嶺,修路、打井、覓出路;他創(chuàng)造性地提出了“荒灘造地、綠色擴地、科技增地、規(guī)劃護地”工作法,被群眾親切的稱為為民辦實事解難題的“膠鞋局長”……從基層鄉(xiāng)鎮(zhèn)干部到國土基層干部,村民同事個個把他當親人,他就是費縣國土資源局原黨組書記、局長尋明勝。由于積勞成疾,尋明勝于2011年11月去世,在生命的盡頭,他將最后的時間也留給了心愛的工作。
踏遍溝坎為村民尋路 他領荒山嶺蛻變成金銀山
漫山的核桃樹已經長出嫩綠色的新芽,一條鄉(xiāng)間公路蜿蜒在山中間,坐在行駛的車中讓人覺得愜意……11日,記者來到尋明勝生前工作過的原芍藥山鄉(xiāng)。“以前這里到處是青石崗,路也都是山路,現在的路都是老尋來之后修的。”看著窗外的一切,核桃峪村黨支部書陳慶亮感嘆道。
車輛停在了半山腰,下車后才發(fā)現這些核桃樹都長在了石頭縫里。“俺們這里也就核桃樹能活,種莊稼不行啊。”正在一旁修理核桃樹的村民武登現跟記者搭起了話。“您知不知道尋明勝?”“知道呀,他是俺們的老書記,這個人能吃苦,能干,沒官架子。這里的人都知道他,但他從你旁邊走過,不注意的話認不出來,穿得太樸素,不像領導。”提起尋明勝,武登現似乎有一肚子的話要說。
武登現今年65歲了,回想起尋明勝,老武清晰地記得,尋明勝到村里工作期間從未見過他坐汽車,都是步行從這座山翻到另座山,為的就是考察地形。老武回憶說,那時候尋書記天不亮就跑村子,考察地形,為村民謀條出路。由于這都是青石崗,土壤很少,主要作物就是地瓜,也有零星幾棵核桃樹。經過尋明勝考察,這里最適合種核桃樹,便鼓勵村民種植,還無償為村民買了樹苗,組成專業(yè)技術服務隊免費為村民服務。“你看,這通城的馬路也是尋書記當年修的。”老武指著蜿蜒的繞山路說。
陳慶亮告訴記者,為了改善交通環(huán)境,尋明勝先后爭取省市扶持資金1000多萬元,硬化道路67公里,修建大小橋涵48座,在全縣率先實現了公路村村通。
由于芍藥山極度缺水,尋明勝先后請了十幾個專業(yè)鉆井隊,在全鄉(xiāng)建設蓄水池210余個,安裝風力揚水機110余臺,打深水井6眼,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用水條件。
“‘遠看青山羊,近看是石廊,仔細一看石頭縫里還有幾根地瓜秧’這是當時芍藥山的真實寫照。轉眼十多年過去了,以前的荒山土嶺,已變成金山銀山花果山。”陳慶亮感嘆,沒有尋明勝這個“領路人”,芍藥山不可能很快走出條明白“路”。